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也是世界古老的三大戏剧源头之一。她发源于元朝末年苏州地区的昆山一带,原名昆山腔,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16世纪中叶经魏良辅改革后,昆山腔成为一种格律严谨、形式完备、声腔音乐婉转悦耳柔媚悠长的演唱艺术。又经许多文学艺术家奉献智慧,昆曲艺术成为融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综合艺术,她集中国古典艺术与美学之大成,是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她的丰富、严谨、完整、精深的戏剧艺术体系,成为中国各种戏曲发展的资源,被誉为“百戏之母”;她独特深厚的美学传统与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昆曲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珍贵的民族戏曲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成为了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此后,昆曲事业更加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与扶持。
中国昆曲博物馆座落在苏州平江历史保护街区内。馆内现藏有昆曲及其他剧种的各类文物古籍与珍贵史料,系全国唯一的集昆曲的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以陈列、展演、保藏、利用、研究为宗旨的专业艺术博物馆,给发源于姑苏的昆曲艺术营造了和谐统一的人文环境。
中国昆曲博物馆馆址前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晋会馆。苏州全晋会馆又名山西会馆,由山西寓苏晋商集资共建。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苏州阊门外山塘街。光绪五年(1879),山西商人再次集资重建。1986年,苏州市政府决定成立苏州戏曲博物馆,并于同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为更好的保护与弘扬昆曲艺术,经国家文化部和江苏省政府批准,在原苏州戏曲博物馆的基础上,仍利用全晋会馆馆址,立项筹建“中国昆曲博物馆”。2003年11月,中国昆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6年,全晋会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